“又是一个丰收年!”当葡萄成熟,盘点收获时高亿管理,东阿县陈集镇李庙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玉亮的脸上满是欣慰。今年村中的97个葡萄大棚,亩纯收益超过了2.2万元,村中的132户人家,每户平均挣得4.4万元。
李庙村村民正在采摘葡萄。
李庙村2008年春季开始发展葡萄产业。在此之前,村中并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仅靠租赁土地赚取收入。“2007年秋收后,村里有40多亩的承包地到期,俺们就想着留下自己种。”李玉亮向记者描述产业发展之初的情形。土地有了,可种什么挣钱呢?
李玉亮召集村两委成员一同商议后,决定出门考察。“在家闭门造车根本不管事,咱得跟有成功经验的地方学。”李玉亮当即召集党员干部和种植能手,一行10余人先后奔赴肥城、栖霞等地考察桃、苹果种植。可现实很快给他们泼了冷水——这些地区的优质果品依赖山地气候,地处平原的李庙村根本无法复制。
村两委成员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高亿管理。
最后一站,李玉亮一行来到了莱西,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可行性。莱西的葡萄种植管理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李庙村的土质符合葡萄种植条件,气候条件李庙村可通过覆盖二膜、三膜等措施改善。
2008年春季,李庙村从莱西请了专业老师来指导技术。村里以李玉亮为首的9名党员干部,一人一个棚,带头种植“藤稔”葡萄。“一开始试种大棚搭建得很简易,2亩地一个棚,投了4万元。”李田清就是9名党员之一,“第一年养苗,第二年挂果,2009年葡萄收获后每亩纯收益达到了1.5万元。”
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村两委有了底气,更有了扩种的信心。2009年秋收后,正值莱西、平度等葡萄专业种植区的收获季,各地商贩集聚于此。村里决定带着乡亲们到现场感受葡萄种植带来的实在效益。说干就干,李玉亮租来了两辆大巴车,拉着村里70口人往青岛奔,“咱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乡亲们真眼瞧见来得真。”
2010年春季,李庙村陆续建成了96个葡萄大棚。“村民只管种就行,管理技术、后续销售的问题,俺们村两委解决。”李玉亮说。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此后几年,李庙村的葡萄产业飞速发展。2016年,李庙村葡萄产业总收入突破1600万元,这个当时仅有145户人家的平原村在陈集镇名气大噪。与此同时,村中葡萄大棚数量扩大到196个。
可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新的难题出现了——本地市场无法消化激增的产量。李玉亮当机立断,带着两名村干部,装着自家葡萄连夜赶赴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凭借过硬的品质,他们成功签下两个长期客户,解决了近一半葡萄的销路问题,“一直到现在,俺们都在合作,每年村里的四成葡萄都卖到了北京。”
陈集镇先后建成了4个300亩以上的葡萄产业示范区。
在李庙村的带动下,陈集镇先后建成了4个300亩以上的葡萄产业示范区,分别为李庙示范区、胡楼示范区、于北示范区和任集示范区,其中李庙示范区达到800亩以上。通过示范带动,目前全镇32个村庄已经有20个村庄发展了葡萄产业,种植总面积2000余亩。
与此同时,陈集镇定期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和葡萄种植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镇种植户进行培训,并普及推广了“三膜覆盖促早”“果穗套袋”“水肥一体”“葡萄平衡生长”等技术,使葡萄上市时间提前近1个月,葡萄亩产量增加300斤以上。2023年,陈集镇对葡萄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引入“阳光玫瑰”新品种,实现葡萄产量和收益双提升。
葡萄品鉴会现场。
“为拓展葡萄销路,镇里投资建设了葡萄交易市场,吸引了河北、上海等地的客商来采购。”陈集镇党委副书记陈家祥说。近年来,陈集镇注重品牌意识,葡萄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核定的“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同时,陈集镇积极举办葡萄品鉴会,大大提高了全镇葡萄产业的社会知名度,叫响了“陈集葡萄”这一品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侯昌明 李爱明 孙亚新)高亿管理
银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